集团新闻

bibo必博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十篇

发布日期:2023-12-09  来源:

  bibo必博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种因素。其中,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工学结合过程中,科研职能力的执行者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空洞无物、简单乏味的。

  针对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本课题组以我院高职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总结,4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任务时才会参加科研活动,占各调查项之首。从中不难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懒惰思想;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科研是评定职称的需要;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想做科研,但苦于自身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更多存在于青年教师中。调查问卷的结果充分表明,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开展科研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探讨。

  为了走出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的困境,提升高职外语教学团队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基于在可控范围内调研结果,本课题组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期提升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推动教师参与科研,行之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亲自指挥,组员为另外2名教授。领导小组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体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网站;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籍,并建议学院图书馆购买、订阅相关杂志;督促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定期验收;指导本系教师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予以鉴定。

  全体教师应对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定位,每人可以确定一或两个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小组,并选出小组长,以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月初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汇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研室学术讨论后,将问题汇总到科研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将问题归类,划归相关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可据此形成科研题目,申报各类科研课题。

  交流、互通有无是科研学术提升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充分交流bibo必博、讨论,才可以更加明确科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活动。交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交流;二是外部沟通。内部交流通过交流读书心得、培养青年教师、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等方式开展。“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前人智慧;科研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向其传授教学经验,带领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返回学校后召开报告会,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外部沟通是通过鼓励教师出席学术会议、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来提升科研能力。只有走出去,博纳众长,交流经验,才能更明确科研前进的方向,避免重复劳动。

  科研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职称、科研能力不同,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成果加以验收,并公开通报科研成果。根据《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给予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以奖励。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传统语言教学注重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更多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研究性。随着各类科研课题的开展、完成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教师汲取了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逐步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缺点,纷纷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使教师更加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在前进中摸索,不断调整方向,使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真正探索出了传统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科研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近两年中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省级科研立项已由2008年只有一人独揽的2项增长为3人分享的省级4项、部级1项、校级5项;仅2009~2011学年内撰写论文16篇,参与研究编写高职教材4部。

  作为一门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的,那么建构的过程就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都是教学科研中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真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而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总结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同时对学生还有鼓励和促进功能。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率先开始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了现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学规划以及对学习者的考核标准。有了课程评价,教师有章可循。无论是否讲授过此门课程,只要参照课程评价,都会对教学开展明确定位,实施教学。目前,其他专业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规范教学活动。

  本课题组研究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在职教师。研究对象仅限于外语专业,所制定的能力提升方案也是基于外语类教师。故对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性、可借鉴程度有待研究考证。

  科研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应持之以恒,坚守信念。

  [1]陶也青,刘叶彪,朱盛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三方角色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89-91.

  首先,通过各项科研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学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巨大帮助;其次,通过各项科研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帮助;最后,在新时期下,我国中医药行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医院校的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科研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受到顶岗实习、考研以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对科研活动缺乏兴趣。针对这一情况,首先,医学院校要积极邀请中医行业的专家到学校中举办学术座谈会,扩大科研创新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在具体教学中,院校要积极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医院校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通过以赛代练的形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首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为学生介绍中医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知识,以学术沙龙或者文献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科研活动,以学习小组对医学文献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查阅、理解、翻译和阅读,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在分享心得体会中感受科研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其次,教师要积极举办科研讲座,结合当前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多角度、多层次的为学生讲解我国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并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科研活动,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层次;最后,中医院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校内网中开设科研咨询、技术培训、学术讲座以及实验专区等功能模块,以微信公众账号的形式,最新中医药科研信息,帮助学生了解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微课为主体,整理以及编辑实验技术和大型仪器的操作过程、操作规程和技术原理,便于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

  中医院校需要结合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自身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探索以及完善导师科研制度,提升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在开展科研活动中,通过导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接受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导师+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式,即一名导师和四名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小组,学生可以全程参与到计划实施、课题设计、文献整理以及科研操作等环节,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且全面的科研思维,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实验室是中医院校教育硬件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院校要以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为导向,全面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开展科学创新的实验场地和环境。首先,开放实验仪器,院校要进一步开放实验仪器,学生按照既定的预约程序就能够使用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室教师要全程陪同,给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其次,开放实验技术,实验室要制定详尽的技术指导制度,由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科研帮助;最后,实验室要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可以随时到实验室中开展科研活动。

  创新型教学团队的能力是多层面、多样化的。除固有的教学能力外,教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等均是强大的,具有开拓性的,这三种能力与教学能力是互通的、共荣的,对团队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团队建设水平的提高构成强有力的支撑。其中,科研创新能力代表着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发展水平,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机制创新为保障,充分发挥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学科资源优势,使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有不断更新的源泉,有不断发展的动力。

  清华大学前校长、著名教育家梅贻奇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才能有一流的科研成绩。

  兴院校之举,首在得人。对待人才,贵在见知,要在见用。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遴选、平等竞争、择优扶持、科学管理的原则;要建立同行专家评价的人才选拔机制;要与院校的学科布局结构调整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需求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相结合,尽可能选拔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懂管理bibo必博、有影响力的人做团队的负责人。反对传统的因循守旧、论资排辈的观念,创新和完善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机制,使真正有利于团队、学科、院校发展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团队要以院校人才引进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布局为指导,以团队结构优化为目标,立足现有的师资稳定,采用自身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以自身培养为主;在职培养与离职培养相结合,以在职培养为主的方法进行人才培养。要针对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制定科研能力发展规划,并积极创造成才条件,对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层次。对于一般成员,要通过外出送学、开展培训、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等形式,开阔其眼界,增长其才干,尽快使其成为科研创新人才。

  要在评价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出团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院校还是团队内部,在评价人才上要以教学成绩(成果)、学术成果、科研成果、理论成果等作为评价标准,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氛围环境;在留住人才上要把利益分配与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包容的团队文化、校园文化;在使用人才上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既尊重老同志的辛苦付出,又激发年轻同志的奋发斗志,形成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充分挖掘所有成员的潜力和才能。

  只有建立科学的工作制度,用制度规范团队以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行为,才能保证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院校各级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团队提供多种服务、指导和支持,确立创新型教学团队的科研先导地位,将团队的管理权力进一步下放,扩大团队的管理自;要在团队科研经费上给予有力度的保障,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上给予倾斜。在团队内部管理方面,实行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三级管理机制,团队总负责人提出科研能力总体建设目标,分解到各项目组和团队成员,做到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有具体的推进措施,有合理的工作授权,有全程的检查督促,有良好的思想沟通。

  考核评价机制对团队的建设发展具有导向牵引作用,能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集体目标的实现。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一是要由传统的重个人能力考核转变为个人能力与团队能力并重的考核;二是考核导向要有利于团队合作和合作研究的开展,避免研究的个体户化和封闭化;三是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力求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反映学科差异和研究性质、课题难度差异等。如,对团队的考核,应根据其学科性质进行长期化考核,考核期以3-5年为宜。这样既可以克服科学研究短期化行为,使团队尽量避免科学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又可以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位成员所做出的贡献,鼓励每位成员专心、耐心、精心搞科研,克服浮躁心态。对个人的考核,则实施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区别对待的岗位考核制,给从事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成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基础研究属于原始创新,允许失败,考核主要看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科研活动,是否从科学研究中得到了新的科学认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教学团队的科研能力考核,其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要转变评价指标功利化、数量化、短期化倾向,在经费划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等与团队利益、个体利益挂钩的方面,树立学术本位的观点,以学术提升和科技创新为导向,鼓励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将团队以及每个成员的兴奋点转到真正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上来。二是要突出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导向。当前,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主要是以成果转化率、应用率、推广率等指标来衡量其效果的。但是创新型教学团队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所以评价其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搞得好不好,不但要看其有多少科技成果实现了向为社会服务的转移,而且还应看其有多少最新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实现了知识化,并较好地带动了学科建设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科技信息时代,很多科研项目并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涉及到众多领域,要顺利完成科研工作,就要求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攻关机制。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教学团队之间、教学团队与系部之间、教学团队与院校之间形成合作机制提供物质和管理上的帮助,增强跨专业、学科的科研协作,力争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新型教学团队与科研单位、用人单位之间也要加强联系、进行合作,动员多方面的资源,与创新型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创新型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

  要以事业激励为主,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事业激励为主,要创设全体成员发挥能力的环境,使其感受到既担负着责任,又受到高度的重视与信任,激发其事业心责任心;要重视物质激励,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使其在从事科研工作时没有后顾之优,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要利用好精神激励,使其感受到工作受重视,人才受尊重,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优秀的科研成果。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大学崇高而不可放弃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只有最好的研究者才是出色的教师。创新型教学团队要依托教学实践平台,凝聚科研骨干,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互补,线将课程组与课题组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任务与科研方向的相近性,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统一性,将课程组与课题组相结合,做为团队内部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连接点。团队负责人统筹安排团队承担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教学建设任务,使每位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有归属,而且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也有归属;促使更多学术造诣深、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在教学一线发挥他们的科研学术优势,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舞台上进一步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学科是院校开展教学、科研最重要的组织单元。各学科都拥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学术梯队、科研成果和仪器设备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资源。以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为基础构建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可以将这些学科资源及时、有效地引进教育教学之中,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水平。为此,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促进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二是坚持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三是坚持将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建设;四是坚持科研骨干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本科教学评估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规模不断壮大,高校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也极大提高,成为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目前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类高校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硕士等,没有受过师范类高校关于教学的系统培训,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年底考核、职称评审中轻教学、重科研的不良倾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两者中取得平衡,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应通过科研项目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研相长,促进共同发展。

  科研项目是高校教师通过项目标书申请、现场答辩等激烈竞争后获得的一种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的项目。高校教师所申请到的各类科研项目在各自学科领域都是经过层层评审、优中选优后才得到审批。这种具有学科前沿的科研项目研究,将从各个方面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方面教学能力的提高。

  科研项目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筛选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科研项目是经过激烈竞争获得的,本身的创新性使得从事项目研究的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对本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提高。将这些提高应用到教学上,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内涵,为教学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增强专业修养和专业水平,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目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技巧的运用上容易落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传统模式中。而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科研新产品作为直观教具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可以变“讲授教材”为“讲授科研心得”。对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课堂上讲授科研心得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如EDA技术、环境电子测量基础、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等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相关科研项目中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部分结合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层次之上讲授,适当穿插科研实践中的实例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无疑比单纯讲授教材内容效果更好。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将“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将科研过程中的相关成果,如基于单片机的电路、分析仪器原理样机等带到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教材讲授内容应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中。例如,上16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通过霓虹灯的设计,启发学生思考霓虹灯闪烁的原理,从而引出定时,计数器的相关内容。纳米技术的基础和应用课程中,通过展示微流控芯片的原理样机,启发学生思考芯片的设计和加工流程。另外,通过科研项目,青年教师还可以与合作研究的企业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合作研究人员等一起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过程,以讲座、培训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研究,青年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科研素养,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相关研究,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幽默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提高,从而达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目的。

  科研和教学两者并不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统一体。目前各种教材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许多优秀的教材都融入当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如果青年教师不具有本专业方面的科研经验和专业水平,完全照本宣科,必然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将所从事的科研和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将教材的理论和科研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教学,教师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掘和提炼本学科的新方向、新思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拓宽自己的科研道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掘具有一定潜力的大学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不但能为科研队伍充入新鲜血液,锻炼科研队伍,还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

  通过科研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可以吸引有兴趣和资质优的大学生加入课题研究,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的追踪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研究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创新品质。

  在英语教育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效率的不同,造成最终英语学习的反馈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高职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更有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特点,高职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和基础较弱,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必须对其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提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具有较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科研探索的方法和内容教授学生相关知识。高职类英语教师的科研分布水平还处于参差不齐的现状,一部分老师处理数据的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理论内容却无法进行合理的提取和总结,在科研上还缺乏一定的规范,科研方案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职类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多方面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才能提高整体的教育科研能力。

  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专业素质不足。高职学校中英语教师科研意识不强,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的实用性而忽略了英语教育科研。此外,英语教师工作时间长造成了科研时间的缩短。在高职学校中英语教师除日常教学活动外,还要对学校相关事务进行处理,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还要进行教学分析,对于教案设计也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教案设计。

  1.教师要主动的提高英语教育科研意识。教师是英语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外,教师要有意识的将英语教育科研纳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具有双赢效果的英语教育科研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有着好处。有一部分教师会对教育科研产生刻板印象,认为教育科研并不能带来任何实质的效果,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也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对于科研活动也就兴趣乏乏。英语教师要转变对于教育科研的认识,提高科研的主动性,在一定时期的科研积累后,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于教学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能够有效的发现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率。2.学校要建立科研教育成果的鼓励机制。学校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动力之一,因此学校要建立合理的科研教育成果的鼓励机制,教育科研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此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英语教师,学校要为其所进行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建立相关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让英语教师发现科研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对于教育科研有更大的兴趣,使其真正的乐于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学校要为教师建立完善的科研培训,对教师进行相关教育科研的规范性培训,使其了解正式的英语教育科研程序。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这包括精力和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关注教师做出的科研成果,并对每一个科研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和评价,并通过一定的程序与评价规则选出优秀的科研选题,投入相应的经费支持教师的相关教育科研研究。3.教师要提高英语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学校培训和交流环节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科研方法的学习,在不断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学能力的提高,在理论相结合进行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和专业素质较高的科研专家交流学习,规范教育科研程序,不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与科研方案设计能力。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与他所具备的反思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反思教育科研中出现的问题,从问题中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缺陷。如果只进行教育科研而不反思,那么就会陷入科研能力难以提高的瓶颈。

  一个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英语教育科研能力,专业的科研能力不仅与教师的个人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效率也会随着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语教学科研能力代表着英语教师英语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有着较高英语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有较为优质课程内容的输出。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之外,也要重视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全方位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

  [1]杨莉莉.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论文摘要: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有力的科研能力不仅能够有利于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作为提升整体教师队伍能力的首要任务是高职院校实现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建设创新型高职院校的第一选择。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现状,作出了提升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考。

  当前,对高职院校来说,教学与科研是学校的两个重要内容。教学是教师对在校学生传授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是集体性双边活动;而科研活动作为高职教师素质结构组成中的重要部分,是个人或者集体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两者关系上要进行协调处理。由于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升为高职的,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师资力量处于劣势,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对于教学的反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高职院校对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培养,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高校教师能够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是极其繁冗的,著名教育学家裴娣娜曾经说过,在当代高校中,教师的能力素质不只是一个方面简单的能力,而是综合结构的能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力量能够代表着一个学校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与地位。这使得我们要想对于高职教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就必须先要了解高职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结构组成。

  (一)一般性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基础性能力,就是高校教师在进行科研创新工作中所具有的基本的素质,也是进行多种科研工作的基础与客观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挑选论证课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问题定向能力。在教师的研究与分析中,会对他人的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去准确判断某个课题应不应该去做,或者是否值得去做的能力。在任何研究中都要有着研究主体,也就是研究者需要研究的内田,而选择一个所研究的可以是研究开始的第一步。在高职中,高职教师需要去思考与探索许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思想、内容、形式等。并且高职教师还应当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进行相关探索。

  第二,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指教师在研究自己课题过程中,能够知道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且快速收集与筛选,将它们化为自己所提出的观点的能力。有的学者认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继承与创新的合体,教师在科研中需要对资料进行搜集与分类处理,然后进行系统性的探究过程。然而在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中,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理论储备不足,会在科研过程中汲取或借鉴一些他人的成果或者观点。而教师获得理论的来源大多数是依靠文献来取得的。而探索文献会耗费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第三,具有较强的论文撰写能力。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研究任何资料都需要有恰当的形式来表述出来,而科研论文是教师表达成果的方式,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往往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如果教师在这项能力欠缺情况下,很难将科研成果被社会认可,尤其在高职教师队伍中这项能力显得更弱。

  (二)发展性能力。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中,这种能力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关键性的能力,是在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升的,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中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需求,一般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独立策划与操作实践的素质与能力。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为了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教师应当有带头作用,在科研活动中需要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中,需要依靠多种实验项目来获得成果与信息,而对于实验的操作,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与计划,这就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能够制定周密的实验计划,并且能够带领组员进行操作,得到相关的研究数据。

  第二,具有开放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教师的独特观点、娴熟灵巧的技能等,教师在对于新鲜事物进行挖掘的时候,要敢于创新,在先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崭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且深入研究。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思维的禁锢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还是研究中都理论大于实践,因此教师应当在汲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发现新的研究角度,并且通过开放性的思维分析与研究。高职教师不仅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三,具有组织科研活动的能力。无论在任何岗位中,有着良好的组织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高职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能够使研究队伍有着良好的秩序是科研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有着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除了计划好科研活动的过程外,还需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资源等。

  首先,大多数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在当前高职院校中,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师队伍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创造知识,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队伍科研创新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联系能力不高,也没有着重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其次,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评职称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科研成果,而教学却没有受到重视。上海大学的校长钱伟长曾经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当前许多教师都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使得高职院校中呈现出“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状况。大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迎合这种评职称的机制,因此都急切,而忽视教学的重要性,最终使得教学受到影响,而科研工作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第三,生活压力干扰科研。由于一些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因而在工作待遇上面较为不满意,面临着生活与家庭的压力,因此这种情况使得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由于社会与学校日益联系面切,受到学校内部机制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态度上较为浮躁,科研工作缺乏严谨,成果较少。

  第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教师对于学校的科研工作并不能引起重视,或者在科研工作中并没有一定秩序性,科研活动随意性强。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科研工作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种不规范的管理使得教师的科研工作较为随意。一些教师的科研工作行为并不是主观性的,是受到学校的压力才进行科研工作,这种强制性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学校更为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也较少。因此教师在没有动力也没有科研压力的情况下,科研创新能力更无法提升。

  首先,改善高职院校的科研环境,建设相应的科研氛围。高职院校是一切科研活动的载体与平台,教师能够在科研活动中取得成果是与学校的作用分不开的。可以说,学校的环境是一切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科研活动成功的必要保障。学校应当努力改善科研环境,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进科研工作当中。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保障足够的经费,并且能够为教师进行科研活动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与场所。高职院校可以进行设置合理的专业,让教师在担任在职教师之外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科研任务,为教师的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另外,学校还可以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建立起高效能的科研教师团队,通过几个科研能力拔尖的教师来带动整个团队。

  其次,创新高职科研管理机制,严格规范科研行为。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活动的效率与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并且能够借助科研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约束与管理,使教师队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完善激励机制,要将教师科研活动成果与激励因素相挂钩,例如职称评定、年终奖金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可以鼓励这些突出的优秀分子,让他们能够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研究劲头,进而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力度。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外力实现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教师的继续培训,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自身的教育资源与配置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培训,并且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与时间来安排课程,这样能够节省时间,同时既能够不耽误教学,还可以节约教育资源。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学校可以请来各专业的资深学者来对教师开展讲座与培训,并且施行“导师制”,发挥团队水平较高的教师的帮、带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然而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性与长期性的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院校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第四,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科研主观创新意识。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当前的社会压力与诱惑,要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去带动他人与学生投入科研工作。咋工作中,要淡泊功名利禄,并且将创新意识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创新思想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目标。教师还应当敢于打破前人的思想,提升自信心,增加竞争意识。

  第五,转变人才管理模式,创造健康科研环境。学校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选取后备人才进行研究学习,与先进学校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管理适当放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与发展,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一般是指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且没有系统的承担过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教学循环或到校任教不足两年的教师,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思维活跃,对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存在着对高职类院校教学认识不深入,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弱,视野较狭窄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人才需求新形势,如何培养与引导青年教师快速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与青年教师能力相关的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其中部分研究认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另外两项能力――职业道德和组织认同共同成为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科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哪种观点,都直指结论: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提升教学水平。目前的研究多为对四种能力维度效应进行理论论述,少数研究对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而对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专门性研究依然缺乏。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提高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而提升教学水平,引入中介变量,并展望未来的研究,以期完善其相关理论。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1]。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科研能力是包括搜集资料与开发利用科技信息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科研项目的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推广应用教育研究成果的能力在内的五大方面的能力。

  目前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意识较薄弱;(2)教学任务繁重导致科研时间投入不足;(3)科研能力相对较弱;(4)因激励机制及政策支持的缺失而缺乏动力。

  教学能力是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层次的能力,其中一般能力讲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认识能力,而特殊能力是指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一般认为,青年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语言表达能力;(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视野开阔、课堂组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教学个性化能力;(5)沟通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型知识的能力,以学生为本的能力、答疑解惑的能力、洞察学生状态并引导学生的能力等都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衡量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衡量主要是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基本素养,包括学历学位、岗前培训及相关水平的测试、试讲、跟班辅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情况等;二是课堂教学能力,包括为人师表、教案准备情况、课堂语言清晰流畅、内容熟练程度、教学重点突出、任务导向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情况等。

  至今对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关系的最初研究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直接比较不同背景教师做科研与不做科研教学评价的差异,实证数据证明两种能力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更多的学者在研究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将科研能力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他们的研究却发现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影响较其他因素微弱。加之这些研究本身的研究对象较为局限和具体,也影响了结论的推广。

  本文则将研究视角从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直接关系上,转移到科研能力提升对教学水平的影响过程与路径中,针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在其科研与教学能力关系中引入其他中介变量,以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具体影响过程与路径。笔者将主要的中介变量列表如表1所示:

  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会直接引起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其他中介变量,连续或非连续的路径影响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须同时加强中介变量的相关培养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水平的目的。中介变量是连接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虽然本文从不同角度列举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教学水平影响路径及机制,但仅根据我国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较为集中的方面及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现状给出的列表,没有对所有的中介变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且文章对各中介变量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仅是个初步说明,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各中介变量对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作用强弱及机理分析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验证。

  [1]伍玉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教师是履行这三大职能的主体。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并且与其他两个职能的实现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为此,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履行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明确的发展战略指导下,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持续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际上,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科研工作始终贯穿于高职院校“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及其科学研究,例如,瑞士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却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发达国家,依靠的就是科学研究。由此可见,科研能够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科研过程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效果;科研能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是说,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的“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职业教育与科技、科研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学校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离不开科研工作的支持。

  但应当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在科研工作的定位上应该是不同的。只有对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科研水平的提高。普通高校的发展定位和职能要求需要其科研侧重理论研究,并以基础性研究为主。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从事一些理论研究,但和普通高校教师相比,理论研究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主攻方向。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注重应用型研究,注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应主要以科技开发、成果推广为主,而非“高、精、尖”的创造性研究,也不是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是将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又促进和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师的科研应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应用型研究定位应体现在:一是科研课题要来源于实践,即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出现的管理和技术难题入手寻找课题,找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二是研究过程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着重参与式的行动性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而且是为了行动而进行研究”;三是研究结果要运用于社会服务和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结果一方面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引入职业教育课堂,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简言之,就是教师从事并完成科研活动的能力,综合起来应包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能力、科研方法运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协调组织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的文字撰写和成果推介能力等。

  2.教师科研能力的体现。教师不同于专职的研究人员,因此不能用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其科研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而不仅仅是撰写论文和专著数量的多少。结合高职院校承担的三大职能,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应该既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和优秀教师,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服务的行家里手,是“懂科研、善教学、能服务”的“三位一体”专家。2005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同志在一次高校工作会上说:“没有科研,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合格的高校教师,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大学教师要有优秀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大学,都要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任何情况,都不应放松对大学教师科研的要求”。这对于高职院校也同样重要。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仍不尽人意,且存在着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

  1.科研基础差。目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是从成人院校转型而来的,其大部分教师的学历相对较低,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教师们以前接触科研活动较少,有些教师甚至不知道科研项目应该怎样做。

  2.教师的精力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多,且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再加上教师的引进相对滞后以及师生比的限制,致使任课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课程门数与课时数过多,他们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导致教学和科研之间产生了冲突。

  3.缺乏正确的科研方法。做科研是要讲究方法的,有的教师虽然课讲得很好,但却不知如何做科研,对撰写论文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在申报课题的时候,存在着课题设计思路不清、研究内容与题目不符、调研方法的阐述不到位等问题。

  4.引进人才的科研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些年,高职院校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从其他高校和生产一线引进了一些人才,他们虽然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一是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由于在求学阶段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对生产实践的了解,更缺乏开发与应用推广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人员,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其理论功底较差,在课题研究设计、论文写作等方面较为薄弱。

  1.挖掘内在因素。一是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以及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要求,选准研究方向。只有选准研究方向,才能逐渐积累研究成果、增加研究深度。以项目申报为例,在申报项目时,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是项目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前期成果越多,审批立项的可能性就越大。项目主管部门出资立项的目的是申报者要在一定时间内产出成果、解决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找准自己的科研定位,促进其科研能力的增强。

  二是苦练内功。科研能力的提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状况,这在客观上包括人的智商和情商,这是从事科研的基础;在主观上包括教师对科研的兴趣和付出,只有教师把科研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才会自觉地投入精力,也才会产生科研成果,这是从事科研的关键。一个人的科研能力是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不断地付出,科研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将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是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学术规范是每一个研究者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这样才能有助于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及考核评价等压力,当前在学术界也存在学术不端的不良风气。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对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内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明确界定和查处规定,高职院校应强化制度建设,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查处,引导教师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创造科研成果,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切实提高。

  2.创造外在条件。一是搭建科研平台。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掌握着丰富的科研信息,承担着为教师提供科研服务的职能。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其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立项,或邀请专家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等。其次要积极加强与其他院校和科研部门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院外横向课题的合作研究。通过参与院外课题的研究,特别是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使教师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向高水平的专家学习科研精神、方法和技巧。最后要建立“科研导师制”,鼓励学校的科研骨干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领年轻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向其传授科研方法和经验,以此来提升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科研工作的主体,应尽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呼唤和需要更多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工作中来。重视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了解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通过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科研成果是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成果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即:科研课题,以及论文获奖等。

  笔者调查了28所学校。数据表明:在被调查的28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中,曾经从事或目前正在进行课题研究的人数只有158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16%,大多数人从未参与过课题的研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者参加省、市论文奖项的都是因为职称评定需要才被迫而为,其中各种科研成果较多的体育教师多分布在各级重点学校中,从科研成果的角度看,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

  内因包括: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外语、计算机能力;科研态度等。主要是计算机能力有限,其次依次为科研态度、科研目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以及外语能力。首先,在科研过程中,很多文字和数据的处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多数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目的也是不正确的,大多数教师做科研是为了评职称,如果没有了职称评定的压力,那么他们是不会主动搞科研的。这种动机的偏差掩盖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当前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至于教师本身的职称、学历、年龄以及外语能力等因素,在前面几项因素得到提高与改善之后则会迎刃而解。

  外因包括:目前的科研体制;经费来源的制约以及学校可提供的科研设备条件的限制。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搞科研都是自筹经费,并且学校所能提供的科研设备十分有限,加上科研体制的制约,共同影响着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积极性以及水平的提高。

  现行的体育科研体制的特点基本上以行政手段来组织科研,以达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这使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要搞好科研,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和科研体系,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科研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参与科研工作就会被动和盲从。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科研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为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服务。而不单纯是自己评职称的工具而已。另外,还应认识到,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学识的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也有重要意义。

  科研工作离不开教师各方面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的保障,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水平以及写作能力等。

  3.1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根据职业特点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的理论知识,二是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科研方法知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体育教师必须系统的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各种技术教材的基本教法、裁判法和测量统计法等。还必须掌握与人体有关的科学知识、保健学和营养学知识,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3.2实践经验的总结,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与方法是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是研究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如养成写教学、训练日记和总结的习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资料宝库。

  3.3其他素质的提高。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体育教师自身各种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如计算机应用能力,阅读外文文献能力、翻译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搞好科研工作的保障。因此,各有关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多组织一些培训班,让体育教师有机会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以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高。

  1.1目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教师科研素质总体水平偏低,科研成果较少。

  1.2影响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能力较低,其次是科研态度不端,目的不明确。外部因素主要是经费的限制。

  1.3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科研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师对待科研目的明确,态度的端正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

  2.1教育部门应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要健全教育科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在提高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为他们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与物质上的保障。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科研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创造新理论。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两项最基本最常规最重要的工作。科学研究立足于创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理论;或者是有新的发明创造,直接推动知识进步。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有人认为是正相关、也有的认为是负相关,还有认为不相关的。从科学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和教学关系始终围绕着科学是源头,教学是传递科学知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大学有育人的功能,传承文化、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社会服务,这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其他功能应该以此为中心展开,科研促进教学是由大学的存在属性所决定的。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今高校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

  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只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教学;搞好教学,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

  作为职业应用型大学的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科研应该是重点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任务,地方性一般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搞不搞科研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是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教学元素的扩充、对学生求知欲的满足都有着积极的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科研是生产力,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催化剂,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力。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通过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自我知识结构更新和知识体系的充实,以及对知识前沿的把握和学科知识的理解,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奠定良好基础。科研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强烈进取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与领航作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能够深刻地了解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人才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深入了解社会对职业、专业等的新需求。教师们通过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进而去思考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科研能力成为教师素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指标,成为推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重视和加强教学工作;同时不可轻视教学本身是一种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才能。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如果只是呆板知识的教书匠,这和时展的需要是有距离的的。教师只有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重视科研,而且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对每个教师的正确发展之道。

  在实施科研活动中,应该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科研同时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围绕着所授学科的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并重视教改课题的研究,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怎样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实验改革等的新举措;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协调培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绩效与教学质量。

  3.2 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知识。避免照本宣科,增强新的见解。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例如经管学院教师团队、基础部教师团队利用研究成果编写了相关教材与辅导书系列,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发展。经管学院、信工学院利用教学与实践活动的作品经过加工升华,做出了很好的纵向科研课题。

  教师要将国内外学术成果尤其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只有具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把生硬的课本知识教活,用长期研究中所形成的感悟,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科学前沿,并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教师也可能会从学生的研究中得到启示,促进教学相长。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途径,是推动高等学校发展的源动力。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摆正教学和科研的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作为高等学校本身要建立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机制,如何更好的以科研带动和促进教学,提高促进的效果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进程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