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o必博在教育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教学型地方高校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两项工作正像是高校的两只翅膀,虽然各自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是只有两者相互协作才能最终带动高校的腾飞。因此,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互动是势在必行的。
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科研和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良好互动的主要原因是两项工作的发展不够均衡。这种局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过度重视教学工作而对科研工作有所疏忽,甚至认为对科研工作的过分关注会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学校在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以教学水平为依据,忽略了教师科研成绩。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型高校缺少优势学科,教学课程质量偏低,教师难以围绕教学课程开展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再加上地方高校的科研条件普遍较差,正常的科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这就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成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bibo必博。
1.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促进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为了实现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良好互动,加强教学型地方高校的内部改革,就需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的局面,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对科研工作的各项投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另外,为了使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激励,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如果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或者不够稳定,可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更多地选择一些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新手段、多媒体教学等有助于改善教学工作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实现两项工作的齐头并进。
2.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高校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能对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加强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吸纳学术科研成果。为此,将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是教学型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以科研成果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果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教学成果是评价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尺度,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直接导致教师过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忽略科研工作的进行,严重阻碍了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教师应该是教师和研究者的结合体,对教师能力和声誉的评价应该综合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绩。因此,为了加强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有必要将科研成绩纳入到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另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努力转变过度追逐声誉的心态,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
4.实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促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实现互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个人努力外,地方高校可以实行科研学分制,通过学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此,学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开放实验室以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等。最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除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之外,需要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充分评价,并要将学生的科研成绩纳入到综合成绩中,使科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有必要将科研实践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尽管各地方高校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但是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科研工作的大力开展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极大改善。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基本无关,即便是有关系,也没有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有的教师搞科研不是为了研究教学问题,而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是“为科研而科研”。很多教师认为科研很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却没有真正重视科研工作,使得科研活动缺乏教育性。
与科研无关的教学活动往往是一种维持式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活动仅仅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对教材的简单解读,缺乏对课程、专业、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缺乏对现有权威观点和结论的反思与批判,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投入与研究,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更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的了解。有些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和现代教学手段,没有教材和多媒体设备就无法正常上课,缺乏独立建构课程体系的信心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些教师觉得专业实践与科研无关,认为操作性强的实务课程无法形成研究课题,更无法实现科研的新突破;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忽视了科研工作。
由于缺乏教研意识,有些高校的教研活动只是简单地布置一些任务,教师完成这些任务即可,在专业领域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形成专业的教研团队。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将教研活动时间用来处理自己的事务,教研活动变成了教研室成员的自由活动,既定的教研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教研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惯性思维,这种思维与近代科学理性发展有关,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关,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在信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师教授知识与理论,教师在信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但是,在自媒体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逐渐减弱,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在信息时代,学生利用网络媒介收集、获取与传播信息的能力不一定不如教师,此时,教师的优势就需要从科研之中获取。当今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与理论,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时,教师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准确定位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前沿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再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如果教师不做科研或没有科研能力,就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也就无法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努力使教学与科研协调统一,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笔者曾多次和一些教师交流有关科研的问题,教师普遍认为科研很重要,但是科研过程却十分困难。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好,所以干脆不写论文也不做科研。这种逃避式的做法反映出教师做科研的信心和内生动力不足,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度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决定了教师对科研与教学的态度。目前,部分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认同度较低,只是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是生存的工具,对科研与教学工作持应付的态度,他们进行科研与教学大都多为了完成任务,为了评职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当前,部分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对项目的类型、类别、申报程序等不了解,组织科研的实施能力较差,因此经常申请不到课题,能拿出手的科研成果也非常少。此外,现在很多课题都涵盖了多个学科的内容,但部分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多学科背景,无法很好地解决跨学科的问题,也无法将跨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与科研分离。
要解决教学与科研分离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教学与科研融合的考核机制:要对超课时的量有一定的限制,在区域课时内,对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寄予以奖励,对超额完成的科研任务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评定职称时,教师的科研成果应与教师所教的专业、学科一致,不一致的不予认定,也无法获得相应的奖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之外的专业建设活动可以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奖励或者将其折算成课时。这种考核激励机制将过去主要按照教学课时来进行分配的制度转变为按照综合性指标进行统筹分配的管理方式。此外,在进行考核评定时,既应该考虑到课程的共性,又应该考虑到不同课程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进行课时量认定时应有各自的认定标准。
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教育界高度重视的内容,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师德师风建设都只是做宣讲或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而没有具体地约束和要求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导致师风师德建设没有落到实处。例如,有的教师很反感学生在课上看手机,但是他们在开会或在听别人讲话时也同样会看手机。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只是口头强调,而是应该在行为上对教师进行规范和要求。这种细节性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有利于教师增强自身的职业敏感度。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树立表率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教师以学生为本,让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若要以学生为本,教师应该做到认真地对待教学,耐心地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对学生严格要求,并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探索教学路径,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综上所述,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不能只从外部对教师进行要求与规定,还需要教师树立表率意识,严格对自己的要求。当教师做科研不再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对学生负责的时候,教师的科研自觉就达到了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以学术为业”的境界,此时,教学与科研则会自然地融合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限制、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正确认识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特点,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保证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部分民办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前后才开始创办的,由于办学时间短,普遍处于科研工作起步晚,科研基础薄弱的状态,在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时,容易有失偏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多数民办高校追求自身快速发展,将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及大力开办新专业放在学校发展规划的首位,并且将学校性质定位在教学型高校,因而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工作发展。具体表现为:(1)没有建立健全的科研机构或部门。科研工作没有独立机构或部门管理就是一盘散沙。有的民办院校将科研部门挂靠在学校其他机构名下,也是形同虚设。(2)没有建设公共有效的科研服务平台。大多数民办院校没有建立独立的科研工作场所,没有购置并开放完备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即使开放了数据库绝大多数也是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等。极少民办高校创办了学报等刊物,有的及时创办也仅限于内刊。(3)没有出台科学高效的科研激励制度。科学公正的激励措施能有效提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个别院校制定了相关奖励政策,也只是停留在制定层面,并没有有效落实。(4)没有合理的教师结构比。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低、专任教师比例低、高学历教师比例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这些都不利于解放部分有科研热情及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放手开展科研工作,不利于提升民办高校科研实力。
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主体,担任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相比于公办院校,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创新性思维,普遍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能顺利毕业即可。一部分老师认为只需要把教学工作搞好,搞不搞科研工作没什么必要。也有少数教师开展的研究工作思路还是局限在以教学研究为主,即使开展科研工作也H限于本专业领域中科技含量或创新力不足的低难度研究项目。普遍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协同创新的意识,不主动积极参与到已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课题中。少数有科研热情的老师思维固化、信心不足、学术视野狭窄,总认为做科研很遥远,自己空有一腔热情也难达到科研世界的“高地”。
民高高校事业要实现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理清教学与科研关系,并有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学校层面上,应建立专门独立的科研机构,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各项科研工作制度(包括科研奖励政策、校本科研立项等)。加大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教师的引进工作,并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工作的平台(如科研中心、图书馆数据库等),减轻有科研热情和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给予科研起步阶段的各种支持(包括科研启动金、科研补助等)。其次,在教师层面上,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正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抓住民办教育和民办高校发展的特点,谋划适合自身的教学科研两手抓的实现方式,循序渐进地由“以教学为主”步入“教学科研并重”的道路上。
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关键,教师发展离不开教学和科研,高校发展离不开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更应该抓住各种机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理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确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途径,努力建设符合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精华,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高校教学管理要善于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就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
时代在发展,创新是推动时展的核心力量。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才能有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根据时展的要求,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满足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快速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了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华丽转变。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迫切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根据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满足高校自身发展与升级需求。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要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必须要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这就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导向,在教学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遵循高校教学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学情特点,不断改革教学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开辟教学管理新境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行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新时期,高校必修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1.建立“师本”理念教师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高校不重视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是难以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建立“师本”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不断完善考评机制与科学的用人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潜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2.强化“生本”理念高校教育存在的根本就是为了学生,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生本”理念,教学管理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根据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是关键,高校要根据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管理重心偏失、学分制不完善等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学管理机制。1.下移教学管理重点目前,不少高校教学管理重心存在偏失现象,由学校层面实施,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调整教学重点,将教学重点下移到院系层面。因为院系是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充分调动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积极性,建立起由高校行政引领、院系直接实施、教师具体操作的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科学回归。2.不断完善学分机制学分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发挥学分制在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创新选课机制,开设“课程超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优势;充实信息化课程,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教学实施有效监控,不断创新教学监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效率。1.创新监控主体体系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较为单一,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创新监控主体体系,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监控主体体系。监控主体体系不仅包括高校、院系、教研室等监控主体,还要尝试引入学生主体、社会主体等。学生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学生视角提升教学管理监控的科学性;社会主体的介入,有助于从用人的视角实施有效监控,全面提升教学监控有效性。2.创新监控客体体系高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这需要教学管理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监控客体体系。客体监控体系要实现从单一的理论监控向多元监控转变,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理论高度,又要关注实践教学;从单一地监控教师课堂教学,向监控教师教学技能与综合素质转变;从孤立地进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监控,向师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监控等。
总之,高校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效工作,它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不断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完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在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和科研有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它们都是对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科研新知识用于教学,有利于新知识传播。这对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掌握是积极的,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兴趣是积极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知识基础,对培养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负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教学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对教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表现在教学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而那些对科研兴趣浓厚、成果突出的研究者,往往对教学持最消极态度。从人的个性特征看,好研究者喜独处,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谈;好教学者喜群处,对外界干扰和压力反应积极,乐于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关系也是负相关的。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零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与科研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这两种活动各自独立,基本不相关,相关性趋于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本文不对此展开分析。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判断和识别能力。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由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构成,科研能力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同样要具备教师所共有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能力、气质、人格魅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强弱,与科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有关。
(1)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了可能性条件。毫无疑问,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性条件。一个科研能力太差的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必然很有限,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仅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两种之间是可能性关系,没有必然性。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气质、沟通能力等要素的影响。这也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培训的原因所在。
(2)科研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时联系不是很密切。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杂乱,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偏,虽然论文不少,但能跟教学内容扯上关系的不多。教师如果根据个人科研的喜好,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讲授自己擅长而非课程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科研能力要转化为教学能力也需要找到有效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否则,科研只能是教师个人的单纯的学术素养。因此,基于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教授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从大学的发展史和大学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看,大学的根本意义还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教学环节。大学需要并应该去培养更多愿意并善于履行教学职责的人才,而不是忽视甚至打压这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制度导向,这种制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只有制度导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科学合理,才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之间失衡。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科研能力并不当然地等于教学能力,要想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科研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果科研内容杂乱,脱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即使科研能力很强,对提高教学能力也难有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这样的科研能力根本不具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科研,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变换,科研文字表述与教学语言表述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生涩呆板的语言进行教学,很难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听课效果。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形式的转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再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教学语言需要艺术性,一个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教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行为的艺术,讲台就是舞台,声、行、意、情并茂的教师更能打动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切,绝不是仅靠科研能力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极易引起“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职称,教师会很重视科研,对教学则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在高校很普遍,教授上课时,学生睡倒一片或者严重“翘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他们在科研方面相对就显得较弱,职称也受影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晏才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仅是个讲师。所以,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除其他条件外,思德也是不可少的。只有那些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自觉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自觉地把科研能力努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两者良性循环。
目前,不仅高职高专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很多本科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实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院校自身定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引导和约束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