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o必博渤海荡荡,黄河汤汤。7月31日,记者穿行于山东省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欣赏到别样的风景——水波荡漾之间,成群的候鸟或悠闲漫步,或惬意吟鸣,或展翅翱翔。
濒危物种东方白鹳、国家“三有”动物西伯利亚银鸥、全球仅存8000多只的黑嘴鸥……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个季节,大约有70种鸟类在此栖息。
不久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得了一张新名片——世界自然遗产。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地图上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相关保护地呈倒“L”形。从南到北,它们依次是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是全球候鸟种类最多、受威胁鸟种类最多的迁徙路线。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这条路线上不可替代的关键节点,为候鸟提供了不同功能的中转地、越冬地、繁殖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说。
“鸟类大熊猫”东方白鹳对栖息地的选择非常挑剔。如今,它们却在黄河口安了家,并累计繁殖了3700多只雏鸟,使这里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
对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的250多种、5000多万只水鸟来说bibo必博,中国黄(渤)海5处候鸟栖息地成为它们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从2019年9月27日正式开启申遗之路,到2024年7月26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5年时间bibo必博,珍稀鸟类“用脚投票”,证明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舒适性。这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派的两位专家阿姆兰·本·哈姆扎教授和提尔曼·捷格教授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认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为候鸟迁徙、繁殖、越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辽宁省第43届爱鸟周启动现场,各种珍稀鸟类形象经非遗手艺人精雕细琢、描画刺绣,成为一件件艺术品,提醒人们爱鸟、护鸟。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捕鸟人”金伟国可用“口哨”吹出几十种不同的鸟叫声。祖辈吹哨是为了捕鸟,而他的非遗吹哨技艺则是为了吸引鸟儿“自投罗网”,帮助科研人员为其佩戴环志。
像上述用非遗技艺保护空中“旅行家”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记者还发现,在保护5处栖息地的候鸟中,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总面积15.3万公顷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鸟类并非易事。“以前,鸟类数据得靠我们一只一只数出来。”赵亚杰说,如今,“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在这里建起,66处鸟类监控、75处湿地监控和40余处人为活动监控,可对关键区域进行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5G、智慧感知、边缘AI等技术正全天候守护着湿地生态安全。
在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工作人员李哲利用边缘计算设备,采集环境声音并进行边缘计算,实施鸟类AI声纹监测。AI声纹监测系统可对湿地内回传的实时声音进行AI比对,记录和分析鸟类的活动频次和分布数据。
王安东说,他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黄河口湿地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等11处野外监测和科研教学平台,联合开展关键物种、湿地修复、外来有害物种防治等科研攻关,形成了20余项可复制推广的科研成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守护空中‘旅行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