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o必博2004年音乐人小旭偶然接触到游戏音乐制作,从此开始专门从事游戏音乐的创作。
并且,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很多游戏上市前三年他们就能看到,所以会比市场更早感觉到趋势。
2001年,还在读大三的小旭来到北京,住在北京电影学院一个朋友的地下室bibo必博。
虽然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但他从小学习钢琴,在大学期间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如何用电脑制作音乐。
小旭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写书,他的第一本著作《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在20年前就向人们介绍如何用电脑制作音乐。
就在五一节期间,水木年华的成员姚勇(一位清华毕业的游戏从业者)给他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愿意接一个游戏配乐项目。
报价4万元,当时4万对我来说是天文数字,因为那时一个月工资才2000块。
项目完成后,他还接受了CCTV5《电子竞技世界》栏目十分钟的专访,主题是游戏音乐与音乐人。
2004年,小旭一个人在民居里创办了工作室,到2006年发展到三四个人时才正式注册公司。
那时候客厅都坐满了人,我们的广州负责人老何只能把厨房的灶台拆掉当办公桌,晚上就在厨房里搭个钢丝床睡觉,就这么艰苦的干了整整三年。
同年获得游久游戏刘亮总和代琳总的天使轮投资,2016年又获得杭州宋城演艺的A轮投资。
小旭解释,游戏音频包含三个部分:游戏配乐(BGM,在游戏里玩家能听到的音乐)、游戏音效(各种打击声)和游戏语音(人物对话和喊叫声)。
资深作曲邓铮负责了许多重要作品的创作,包括《古剑奇谭》《仙剑奇侠传》等。
在创作《仙剑奇侠传》音乐时,最被玩家熟悉的是李逍遥与赵灵儿初遇的场景:我们用《蝶恋》为主题进行变奏,以二胡为主旋律,把玩家的情绪拉到记忆点上。
早期的游戏制作比较原始,可能给几张截图,一段文字描述就让我们创作。运营总监郭彦东说:好多特别搞笑的需求,比如客户想要香味飘来的声音。
面对这样的要求,他们会用合成器创造不存在于现实中的音色,让声音轻盈、温暖、灵动,带有流淌感。
以《水浒Q传》为例,可能就是绿油油的草地,上面飘着几朵云。因为是Q版游戏,画面比较简单,需要作曲家发挥想象力去创作。
而到了《诛仙》,作为端游领域第一个网络小说改编的玄幻武侠仙侠游戏,其IP延续至今,手游版本仍由小旭音乐团队负责配乐。
郭彦东解释:现在要先有可运行的demo,了解游戏玩法和画风,甚至要录制场景视频来配乐。我们要问客户,这些玩家的音频审美是什么样的?结合研发团队的审美来确定整体音频风格。
页游时期数量激增,但客单价大幅下降,一个页游可能用5首音乐,一两万块钱就解决问题。而且页游对传输速率有要求,音质压缩严重。
2013年手业爆发,那是绝对的百花齐放,中国的研发CP可能有一两万家。
郭彦东透露:光斗地主的曲子我们可能做了几千首,一大半客户都说要斗地主那个感觉。
管理方面也面临挑战。以前一个人负责十个大项目,现在要3-5个人各自负责二三十个小项目。
为此,公司开发了完整的管理系统,从销售到项目管理、催账、结算都有规范流程。
小旭回忆道,我们之前扩张太快,做了很多不赚钱但成本很高的事,比如二次元音乐演出、音乐版权、签约艺人、虚拟偶像,都不太成功。
原神在音乐方面的投入巨大,举办音乐会、拍摄宣传片,不计成本地把音乐这张名片打出来。客户的要求也更专业,不再是用感官形容词,而是具体到要用A小调、四四拍,需要什么编制的弦乐。
公司投资近百万打造了杜比全景声混音棚,采用7.1.4声道标准,就是七个环绕音箱bibo必博,一个大的低音炮,空中还有四只音箱,把声音从平面变成立体。
虽然现在是游戏寒冬,但我还是乐观的。小旭说,18年的从业经历让我经历过很多周期,游戏是刚需性娱乐,寒冬只是阵痛期。
他认为版号政策对行业是一次净化bibo必博,以前相当于只要开发就能上线,一年可能上线一两万款手游,赚钱的可能就100款。版号政策出来后,小公司退出,整个行业向精品化研发转变。
郭彦东参考国外经验指出:我们2014年去东京、好莱坞拜访知名作曲家,发现他们的工作室可能就是一个民居,只有两三个人坐班。国外游戏音频行业已经高度发达,走过了我们现在的阶段。未来要做小而精,这样才能提升艺术性。
小旭期待着下一个原神的出现:如果下一个国民级爆款游戏是我们做的音乐,那我们就会受到很多提携。这或许就是中国游戏音乐人的新征程。